纵观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相关政策法规是汽车业的得以快速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透过这些政策法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汽车工业所走过的每一步脚印。60年里,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一次次变迁,为汽车工业描绘了发展的轨迹和蓝图,犹如大海航行中的"舵手",引领着新中国汽车工业从0走向1000万辆大关。2009年,站在关口,我们再一起回望那一次次汽车产业政策之变所带来的转折和希望。
1956年——1990年
从1956年第一辆解放汽车下线开始,中国汽车工业开始了从无到有、初步发展的阶段。从1956年到1976年20年间,中国汽车业以"出汽车、出人才"为目标发展得还算顺利,但由于当时国力不强,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0年间,汽车工业也没有摆脱动乱的影响,汽车工业水平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下滑。到了文革末期,汽车的生产状态仍然是"有多少铸件造多少车"。根据1978年的统计,全国共生产汽车14.9万辆,其中绝大部分为载货车,轿车仅为2611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汽车工业的生产销售形式是:计划经济把汽车产品作为生产资料,国家相关部门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生产任务,脱离实际,与现在相比,那个时候的汽车厂厂长好当多了。
1978年12月,国家开始改革开放,从"以经济建设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逐步的。当时"计划经济"的烙印仍然很深,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仍然被强调。这个过程持续到1990年,中国汽车工业迎来真正的发展。
1980年6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颁发《1981至1990年全国汽车车型发展规划纲要》(试行)和《汽车工业调整改组方案》(试行)。
这两部法规的出台,使得一汽、东风等骨干汽车厂着手筹建汽车工业联营体,把生产同类型产品的小厂、使用底盘的改装车厂和配套零部件厂组织在自己周围实行跨省市、跨部门经济联合,以扩大生产规模,减少重复生产。而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的成立,也确立公司为统一运营全国汽车工业的经济实体,下设解放、东风、京津冀、南京、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以及上海汽车拖拉机和汽车零部件工业联营公司。
1986年4月的"七五"规划提到:"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1987年10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轿车进口的通知》。
1987年10月31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轿车进口的通知》明确规定,除已经国务院批准的轿车生产点以外,在全国范围内不再安排新的轿车生产点。这有效地防止轿车工业一哄而起,盲目发展,避免造成大的损失,促进中国轿车工业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