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L发动机匹配:提速劲猛,换挡平顺但不够积极
此次i30的试驾于北京近郊展开,活动全程主要以此前笔者提及的1.6L AT车型为主,不过,在路试之前的场地测试中,我们仍然与2.0L AT车型有了短暂的接触。
针对i30使用何种2.0L引擎的疑问,我们在此次试驾活动中也找到了答案,此前于途胜2.0L车型搭载的“β-2.0L CVVT”发动机成为了i30 2.0L的最终选择,而相较途胜2.0L 最大功率104KW/6000rpm,最大扭矩184NM/4500rpm的性能参数,国产i30略微提升的性能表现,则与欧版车型保持一致。
而结合其与四速手自一体变速器的匹配来看,该款引擎中低转速的良好扭矩输出特性,并未因较少的挡位设计而有所削弱。直道加速体验过程中,2.0L引擎的响应颇为灵敏,而变速箱合理的低挡位齿比设定,并没有延缓动力的直接输出,起步提速快捷迅猛,中段供以持续加速的扭矩输出强劲而线性。而也许是持续地板油令节气门始终保持在全开状态,这款齿比设计跨度较大的四速手自一体变速器,在匹配特性上,并不似其他同级变速箱在升降挡上表现的积极,6500转进行挡位更迭的特性,似乎想在每次的升降挡过程中,将发动机性能压榨至极致,不过,值得称道的是,较为平顺的挡位承接,并没带来明显的换挡冲击,使得加速至120KM/H的过程中,提速感受颇为平顺。综合来看,对于体重接近1.3吨的2.0L车型而言,显然,该款2.0L引擎的匹配足以应对日常城区驾驶。
1.6L动力匹配:低扭爆发稍迟缓,后程是强项,变速箱特性与2.0L相同
作为i30的主力销售车型,1.6L车型的动力性能表现则是我们此次更为关注的焦点。而针对其使用的γ-1.6L CVVT引擎,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款匹配于福瑞迪之上的全新一代1.6L引擎,已于早期用其领先同级的强劲性能参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而其在上一代机型基础上,针对扭矩、功率输出特性所作的改善提升,是否效果明显,与四速手自一体变速器匹配后的综合性能表现是否仍然领先同级?通过此次场地、高速以及城区路段的全程试驾,我们找到了答案。
较2.0L低速扭矩爆发稍显迟缓: 相同的场地加速体验中,于2.0L车型之后,感受1.6L动力匹配带来的提速表现,发现在两者的性能特征和调校风格上确实存在着明显差异。相较2.0L低速扭矩爆发的快捷响应,1.6L引擎3000转才具有的明显能量输出则显得慢了一拍,显然,齿比设计与2.0L车型基本相同的四速手自一体变速器,并不是影响此性能表现的主要因素,发动机性能调校似乎才是主因。而随着加速过程中段,其强劲扭矩的持续涌现,也使这一论断得到印证,侧重于中高转速扭矩输出的特性才是这款全新一代引擎的优势所在。
中高转速调校,后程是强项,变速箱特性相同:而为了检验其高功率、大扭矩的后程性能表现,高速路段成为了我们路试的重点。100KM/H时速行驶,发动机转速维持在2500转左右,经济性调校尚属良好,而此时发动机颇为沉稳的声线,则昭示其潜在能量仍未完全爆发。快速推动油门踏板,催生动力尝试超车,随着发动机转速的不断攀升,4000-5000转的强劲扭矩爆发感受明显,车速提升显著,而此时的感受并不输于此前2.0L车型的表现,而同2.0L的四速手自一体变速器的表现相同,这款变速器也并不急于降挡,在转速指针渐渐滑至读数尽头的6500转时,才进行必须的挡位更迭。不过,全程高速中,变速箱的此种特性并没有阻碍1.6L引擎的充沛动力表现,140KM/H时速后仍不显匮乏的性能表现,值得肯定。
发动机噪音控制良好,路噪控制待加强:对于此款1.6L引擎的噪音控制表现,我们同样肯定,较为安静的怠速,以及高转速仍然沉稳的声线,均未对驾乘者形成干扰。而相形之下,i30高速行驶的路噪则相对较为明显,由底盘传入车厢内部的噪音略显直接。
六、底盘:调校延续“韩系”舒适,底盘整体性有待加强
与同平台衍生产品“悦动”相同,i30在国产后,将后悬架结构由“多连杆”更改为“纵臂扭转梁”,不过,结合大量使用该结构的同级产品,以及悦动实际适应良好的表现,我们无需对此带上有色眼镜看待,将关注点放置于其调校后的实际性能表现,才是重点。而究竟这款秉承欧式风格的韩系车型,在最终的底盘性能表现中,将会呈现欧式硬朗,还是延续韩系传统的舒适表现?“仍属于后者”的答案,通过此次试驾令我们确信无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