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际油价创下147美元新高之时,北京的93#汽油6.37元每升。现在油价70美元都不到,油价却站到了147美元的起跑线上。在油价上涨的当天,某门户网站调查显示90.3%不能适应发改委4个月内3次上调油价的行为。但享受着巨额补贴的石油公司仍不满足,中石化咨询公司首席专家周若洪却表示,油价上调“仍然没有到位”。而一些本应当为老百姓说话的人显然不知道网民想的是什么,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声称国内油价上调合情合理,并不奇怪。
汽车想要跑起来就一定得烧油,汽车就是这样的耗油大户。在国际油价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笔者却不认为会对国内车市造成多大的影响。这是一个畸形的市场环境,中国车市有理由无视油价高涨!
理由一: 油价变动不是消费者的买车理由
油价上涨,国内的厂家争先推广其节油车型,这在相当程度上会对车市起到提振作用。但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买车无非是为了方便出行或者运载物品。从根源上出发,则适合消费者需要的足够功能、价格才是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这甚至比车辆的先进性更为重要。大众汽车为我们提供了太多的案例,例如早些年的高尔(GOL)、高尔夫(GOLF)等车型叫好不叫座。这是因为给高尔叫好的人还没到购车的阶段,叫座少的原因是不符合中国国情。消费者将辛苦挣来的七八万块钱买一个有车人的梦想,所买的车不伦不类。不仅车门比别人少一个,车窗还是手摇的,这是造的哪辈子孽?
假如某款车真的很省油,但这也仅仅是即准车主在车型甲和车型乙之间的一个比较因素。选车有很多理由,甚至可以没有理由。油价上涨可能会使得一些油耗较高、车型较老或是不适合国人消费心理的车型滞销,但他们的滞销并不能说明整个市场环境有什么问题。整个大环境就是这样,一些车型销量的上升通常来自于某些车型销量的萎靡。对急于解决出行或者运输问题的消费者来说,节油车型可能会被优先考虑。对不准备买车的这部分消费者来说,油价的高低错落并不足以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省油更不是让消费者买车的原因。
理由二:车价高昂 油价不算太头疼
在国内,汽车这东西有着太多的诱惑力,它使得原本不相关的一些手机企业、空调企业、电池企业、工程机械企业甚至是白酒企业都争相进入。其关键因素是汽车是一个充满暴利的行业!想必这一点已经不必多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比一下国内外的汽车价格和人力成本。
高昂的汽车售价和不够活跃的汽车信贷,使得准车主们通常都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穷人(包括廉价车的车主)而言,一升油涨几毛钱并且4个月涨3次的频率让人难以适应,但涨价给每个月所增加的费用绝对值却对富人来说算不得什么。所以在过去的几年里,出现了一个被视作悖论的现象:油价越涨,SUV就越好卖。
理由三:全民有车时代尚早 差距注定油价难以影响车市繁荣
SUV的热销与汽车在国内的发展历程有关。长期以来,汽车这种特殊商品被视作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当权和钱被放在首要位置时,某些人就会和普通民众拉开距离。好在国内也有勇于改变现状的英雄,即便是行为不那么光彩,这就是来自于大宇Matize的高仿版——奇瑞QQ。当小巧与廉价变成车市时尚的时候,就会带来很多的“淘金”者,例如雪佛兰乐驰、长安奔奔、长城精灵、双环小贵族、吉利熊猫等等。这些车型的加入,使得这块市场被进一步的做大和吸引更多人来蚕食。但总体而言,小排量车型所占的比重还很低,这块蛋糕还能做大。一小块蛋糕不能说明太多问题,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今年专家们预计国内汽车销量将突破1100万台,想必这块蛋糕一应足够诱人了。且慢!数量多不见得就值得庆贺,平均1100万台平均算下来也就是100多人才有一个人买车,这个数据真是低得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