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之后,曾经饱受舆论热议的奇瑞A1终于要上市了。由于透露风声的时间很早,以及奇瑞近几年的市场表现,因而尽管这辆A1被奇瑞雪藏至深,却早就名声在外,被网友们讨论得“天昏地暗”了。从2003年开始设计,到2005年底的样车谍照初现网络,然后又经过了一年半的不断调校与路试,并在北京车展首度亮相,A1终于羽翼丰满,可以在上海车展单飞了。
在纯国产的微型车市场上,夏利、福莱尔常年独霸市场,带给了我们一个固有的印象:这些小车就是工具而已,细节和性能上不要期望太高!然而,在QQ冲击了这些车并改变市场格局之后,奇瑞获得了很大的信心,看到了微型车市场仍然存在的很多细分空间,特别是在夏利和波罗这类合资的紧凑型车之间,无论是产品上还是价格区间上,都留有一片空白。而奇瑞A1的机会便在这里。
奇瑞自V5开始,就放弃了逆向工程的做法,转而采用原创的设计。到研发A1的时候则更进一步,完全采用了与国际惯例相同的开发过程。在2003年A1便由意大利博通公司进行了外形设计,后在原韩国大宇工程师组成的团队下完成了工程的设计。再往后,便是奇瑞300余名研发人员的倾力投入,让A1具有了生命力,并走向市场。整个过程费时3年有余,耗资10亿元人民币。

不知这些数字是否足以佐证奇瑞的“精品”理论,但奇瑞要它面对的是欧洲、北美和国内三大市场,前两者有着很高的技术门槛,没有过硬的本事,是不能强行去挑战的。
3700mm全长、2390mm轴距的尺寸和目前市场上的长安铃木雨燕惊人地近似,在这个级别里还有天津一汽的威姿。其实菲亚特、雷诺、标致和雪铁龙都有此级别的车型,只是由于从欧洲进口过来不具优势,而国产的前景又不够明朗,于是这个市场区间就留给了亚洲的制造商。
没有遵循传统和“稳妥”的设计思路,让这辆A1看上去就相当年轻而有冲劲儿。锋锐的硬朗线条带着柔韧的力度,长前悬、超短后悬的比例与欧洲的时髦小车神似,保险杠两侧和翼子板几乎融为一体。后轮紧靠车身后部,为轴距的最大化利用做了铺垫。
线条的洗练和QQ的丰满形成对比,特别是两侧车门和后尾门,采取了少见的内凹设计,令人看到后精神一振。外形设计的点睛之处在于前后灯的设计,不规则的形状,透亮的效果,恰似少年纯净而顽皮的眼睛。

相比简洁的外形,内饰稍显复杂和多变。3个重叠的炮筒一般的仪表、整体式浅色中控台、颇具运动风格的座椅,给内饰带来了“求变”的第一印象。这些细节体现着设计者的巧妙心思,不希望这辆车成为堵车路上又一个标准化的点缀,而期待着有所变化。
于是,在竞争车型上罕见的波浪形运动仪表被拿来置入;中控台也偏不做成标准的设计,而在两侧有曲面的变化,以体现活力;A1的运动型座椅承托身体横向运动的作用非常明显,只是不够宽大,不知道欧美的胖子们将作何感想;贯穿前后车门内侧的内饰设计,也将车内的视线聚焦于一个整体;可以完全关闭的空调出风口强化了车内的简洁效果,值得赞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