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车头、底盘一样,内饰的风格同样没有什么变化,而我最喜欢那个层次分明很富有质感的中控台依旧原封不动的在那里。三厢车顶的变化对后排成员头部空间是否造成影响是我们在这一节中最关注的问题。

除了颇具立体感的造型,马2作为一部小型车,它的内饰必需是简洁的。黑色和银色主导了其内部的主要色调组成,而用料和做工马2在同级别车中算是说得过去,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出设计师在空间的合理使用和分配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你有没有觉得排档杆的位置很像是一辆MPV?整个仪表台用造型而非颜色巧妙的分割开来等等,这都为提升车内的空间感创造了条件,而我唯一不喜欢的还是那个太不整齐的手套箱。

两厢到三厢所带来的空间和使用上的变化是最显而易见的,而造型上的变化是否让内部空间也受到了影响呢?从侧面的照片中我们看到,由于劲翔的C柱非常平缓,造成了车顶后部在视觉上要低于两厢马2。坐进车内,试车手反映其顶部空间与前不久刚刚测试过马2两厢车型相差无几,头顶的余量很大未对舒适性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只是在往后的风挡倾斜较大有一些轻微的压迫感。
最后来说说行李箱,一直在讨论三厢、两厢的问题其实差别就是行李箱的不同形式。我们刚才提到,Mazda2 劲翔较两厢马2车身长了365mm,而由此产生的行李箱容积也随之增大了215L(行李箱标准空间:Mazda2 劲翔450L,马自达2两厢235L),并且三厢车型的后排座椅还可以像普通两厢车那样6/4分开放倒,使其真正起到了实用性的目的。我们的试车人员可以轻松的钻入后备箱中,而就在我们开玩笑打算关上行李箱盖的时候,却发现在内衬中有一个可以内部开启行李箱的把手,以防发生危险。外部行李箱的开启则是通过尾箱上一个不起眼但却很精致的黑色电控按钮来操作的。
说到这里我们依旧在延续之前的话题,从两厢到三厢,从5门到4门究竟有多少变化?是小到难以察觉?还是大到足以影响我们的生活?以下我们将以群体定位,以及车辆在动力操控上的表现等几个截然不同的层面看解读这辆三厢轿车。
这些年,两厢车三厢车的市场比例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其实马2首先推出两厢版本就已经很说明问题。据一项市场调查显示,有经济型轿车购买意向的消费者中,52.4%会选择三厢,而47.6%选择两厢。这还是一概而论,如果放在一些特定车型上,比如飞度这一比例就会向两厢严重倾斜。我想绝大多数厂家也不是人为区分它的市场,俗话说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商机,有人说从轴距和车长的比例看,两厢更接近0.618:1的黄金分割比例,这我实在无法考证,但三厢轿车和两厢轿车在空间上、用途上的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消费群体必然存在着细微差别。
您是否还记得2月份的《80后的情人节》专题?里面那对年轻的伴侣所诠释的就是这样一个新兴的消费群体,他们年轻、有活力、有时候可能依旧需要家长的帮助,且并不能说成熟,但是已逐步具备在社会上立足所需要的各种经验。然而,在马自达2这两款车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呢?我想如果把两厢马自达2定义为单身小贵族的玩具,那么三厢的Mazda2 劲翔就是已步入家庭生活的年轻夫妇的理想代步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