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怒症”调查“钓”出城市交通安全潜危机;怎样化解“路怒症”专家给您支招
“我老公是一个典型的慢性子,说话慢,做事也慢,当然开车也慢。可是有一次开车的时候看见前面有辆车插队,我老公破口大骂,完全变了一个人,他的突然愤怒把我也吓一跳,我还在纳闷他怎么一开上车就变成这样了呢?”读者赵女士看到本报刊发的“路怒症”调查后,发现“路怒症”的很多症状表现,她老公都有,这才意识到她老公不知不觉已得上了“路怒症”。
自本报刊发了关于“路怒症”的调查后,在读者和车友间反响强烈,短短三天就收到调查反馈近300份。
70%以上车主有“路怒症”的表现
面对抢行、强行超车、随意并线等情况,46.8%的车主会抢到前面,爆粗口;26.1%的车主会选择超过去“别”他;17.1%的车主会闪灯、鸣笛表示不满;只有10%的车主会认为无所谓。这些很多人开车时不以为然的举动,其实恰恰就是“路怒症”的症状表现。那么,什么情况下最易引发“路怒症”呢?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驾驶员在遇到堵车和严重违章时最易引发“路怒症”,其比例为33.5%和33.4%;而遇到新手则占26.2%;其他情况的占4.9%;从不发怒的仅为2%。
当驾驶者面对违章驾驶行为时,52.3%的车主会认为“这人真不道德”;36.6%的车主认为“应该让他得到教训”,只有极少数人会认为“新手不懂规则”而理解对方。
除车主用闪灯、鸣笛表示不满,心理医生解释属于正常反应外,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70%以上开车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路怒症”症状表现,这种因特定情况引发的开车情绪暴躁已成为困扰很多车主的一个重要心理问题。
60%的车主患“路怒症”却不承认
从本次调查结果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个非常意外也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70%以上的车主都有“路怒症”表现,但却有60%的车主不肯承认。
心理专家认为,这样一个调查结果说明很多车主缺乏“心理健康”概念,在他们看来,爆粗口、“别”车等略带报复色彩的行为已习以为常了,殊不知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不是磕磕碰碰的交通事故这么简单。
遇到堵车,马上焦躁不安;碰到前车慢腾腾,恨不得一脚踩油门冲上去;看到行人违章过马路,忍不住想骂“找死”……这些“路怒”行为很多人会以为是素质问题,可实际上“路怒”不一定是素质差,更多的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吉林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的张医师告诉记者,“路怒症”在医学上被归类为“阵发型暴怒障碍”。对开车族来说,在连续较长时间的驾驶后,司机往往处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的状态,一旦遇到红灯或与其他车辆发生争执,被压抑的情绪便极易爆发出来。如果人长期处于“路怒”状态,那么易怒的思维方式会形成一种习惯,使得其在生活中也容易烦躁、易怒,严重的还会造成情绪障碍、抑郁、睡眠障碍、免疫力下降等负面影响,而长期的情绪压抑,还可能会发展成为“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专家、交警支招化解“路怒”
经常带着情绪开车会有什么负面影响?在“路怒症”调查中,53.4%的被调查者认为“容易引发交通事故”;30.6%的被调查者认为“容易造成交通拥堵”;13.8%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1.2%的被调查者认为会带来其他伤害。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预防、治疗、缓解这种症状呢?记者就此咨询了张医师和长春交警支队车宣科的赵警官,请他们给广大车主支招,化解“路怒”。
张医师建议,车主遇到堵车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就要学会享受堵车的这段时间,听听音乐、聊聊天,调节一下心情;也可变化一下车内色彩,采用淡绿、淡蓝等凉爽色调装饰爱车,也能在烦躁时缓和情绪。当看到其他车辆抢行、插队、随意并线时,可换位思考一下,想想自己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行为,这样自然就会对对方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如果“路怒症”比较严重,伴有攻击性行为时,则需要接受相应的心理治疗,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和药物辅助治疗。
赵警官建议,合理安排好出行时间很必要。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大,尤其是时间观念也越来越强,上班、赴约都着急赶时间。如果此时在路上遇到堵车或者其他车辆有违法行为时,很容易引起心情烦躁。
因此,驾驶者在每次出行前,需提前制定行车路线,将有可能遇到的堵车等时间都给予充分考虑,这样就能把路上的时间预留充足,遇到堵车时就不会太着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