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前行
就在《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在三年内要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的宏伟目标的时候,很多业界专家却对此持谨慎态度。
燃料电池动力专家、上海同济大学燃料电池发动机研究所导师许思传教授表示,新能源车的普及有三大困难:基础设施全国普及20年内没可能;技术依赖进口,自主技术水平不高;加氢站法规真空,盲目建设恐有后患。
此外,技术成熟与成本控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两个难点。已经进行的新能源汽车在小规模试点运行中暴露出电池技术的一些问题。另有技术专家称,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目前在电池电力驱动系统效率、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快速充电材料、大规模生产工艺设计、电池使用寿命、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与国外仍有差距,部分关键零部件技术未获突破,仍然依赖进口,成本控制有待加强。
原通用汽车部门高级工程师,现INNOVA公司总裁王景立根据自己在汽车行业二十多年的经验,将新能源的关键技术归纳为四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电池;第二点在于电机;第三是电控;第四点为零部件。
“良莠不齐”是这四个关键点在市场发展中的共性。
就电池而言,在2008年10月之前,我国已经有40多家电池生产厂,但维持高能量和实现轻量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特别好的解决方案。 而在零部件方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原东风汽车集团的总裁沈宁吾介绍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外商控股的企业占20%,民营控股企业约占到60%。但是外企以20%的份额占据了行业将近50%的利润。如何将零部件本土化,对外部资本加以利用,将它们融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此外,“国家应该做好部署,扶持一两个新能源项目。而且采用市场和经济的办法,进行引导和支持。” 原商务部副部长,国务院积极办主任徐秉金担心新能源成为下一个行业泡沫的起点不无道理。
在目前情况下,抓住有价值的整合机会应该是车企不错的选择。但相关专家警示,企业必须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自身的需要研究并购机会。一位英国经济学大师在与商务部欧洲采购团交流时说:如果这次金融危机晚来10年,将是中国企业到外国兼并的最好时机。为什么不是现在,值得各大车企警示。
最后,贸易保护等因素也正成为崛起的中国在各个领域不得不时刻面对的问题。目前全球的共识是,五年之内全世界6千万辆车中肯定有98%以上还是传统汽车,加之上述一系列难题,有些业内人士预言电动车数十年内难替代汽油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