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 古村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汩汩流动的溪水、小巧玲珑的石桥和粉墙黛瓦的民居,是一幅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画面。高翘的马头墙上“小桥流水”四个阳文楷字,概括了前童独特的水文化。石板小桥是每户人家洗菜、洗衣服和进出家门的唯一通道,全村共有1200多座。清澈见底的溪水是明朝正德四年(1509年)前童的祖先童濠(字继乐)发动村民从五里外的白溪开沸凿渠引进来的。在此之前,前童的水利条件很差,年成的丰收主要取决于天时,因此童濠决心从白溪引水灌田。于是,他发动全村男女老少,并倾己所有,按八卦原理由下而上开沸进村,形成“家家有活水”的独特水环境,并避免了庄稼的旱涝之忧。为了庆祝丰收、保证渠水畅通,也为了纪念引水先祖童濠,前童的各房就造出了各式各样的鼓亭、抬阁、秋千等,在每年的元宵节(正月14日—15日两天)举行一次盛大的流动灯会—行会。届时,村民自发组织鸣群锣、抬鼓亭、放铳花、打龙灯、舞狮子等队伍,穿走于大街小巷,势若万马奔腾,场面非常壮观。各地观赏的人群蜂拥而至,争睹为快。
[职思其居] 职思其居宅,它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宅主童则堂原为武义县训导。此宅的台门用红条石构筑而成,门顶上嵌刻着“职思其居”的门匾,表达了主人当官不忘家乡,在家不忘职责的意境。其下刻有魏碑阳文家训“告往知来,一隅可发。未雨绸缪,诗义通达。量入为出,礼言周匝。勤俭成家, 魏足法。山西宅闾,今时气甲。”庭院为四合院二层木结构,是典型的台州式风格。这种民居的布局非常符合中国的伦理道德观念,一家人和谐的居住在一起,极具人情味。同时建筑方式非常科学,以天井为中心,可以统一采光、排水,占地又少,便于管理。天井遍地是卵石铺成的铜钱状图案,隐喻“金钱铺地”,中间是一只用黑卵石铺的梅花鹿,象征“禄”的意思。中堂是院子的中心,此宅比较独特中空无楼板。中堂正壁贴有历代主人中举的捷报,反映此宅人才辈出。此宅还是前童新文化的起源地,1905年创办塔山启蒙学堂,是现在前童中小学的前身。职思其居是典型的“书香门第、诗礼之家”。

[明经堂] 与职思其居相连的宅院是明经堂,它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进去之前,请大家先了解一下外墙上的石花窗。目前前童还保留有二百多扇石花窗,每一扇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并且有不同的含义。这扇石花窗就包含了“福、禄、寿、喜、财”等寓意。石花窗是前童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经”匾额是浙江学政奉道光皇帝之命所立。左右门墙上“礼仪”、“孝悌”四个砖雕篆字,体现了主人的道德准则与思想规范,也是前童童氏家族行辈的排列。中堂“敦伦凝道”匾是主人亲笔所题,既反映了宅主的文学功底又表达了他的思想。下设半圆罩有求吉作用。廊檐月梁有“海马虹梁”和其下刻的“梅花藏龙”图案是前童独特的建筑饰物。天井内有黑石子铺成的狮子滚绣球图案,故此宅又称“狮子名堂”。屋脊中间堆塑的太极双鱼图吻兽、天井的八卦以及门内牛腿雕刻的“八仙”使儒家思想与道家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宅古朴而又不失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浙东古民居。
[泽思居] 泽思居建于清代初年,2002年此宅从丽水地区迁移前童,因原来主人官居一品,故又称“宰相府”。走近泽思居,首先我们可以发现此宅檐头四注,马头墙高耸,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院内厅堂轩敞,廊柱挺拔。雕刻复杂是此宅的特点。整栋房子可以说是“无梁不雕、无雕不精”,所以号称为“江南第一雕花大楼”。进门可以看到正梁上刻有“四仙迎宾”的典故,体现出了主人的待客之道。正厅东首梁上刻有五只仙鹤,既说明了原来的主人是文官而不是武官,又体现了他的“五岳朝天”的志向。从西首梁上的“百鸟朝凤”图可以看出这不是简单的一户人家,因为这些图案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任意雕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