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镇位于宁海县城西南14公里处,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2.6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的江南文化古镇。现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旅游城镇。

古镇所在地前童建于南宋末年,官居迪功郎的始迁祖童潢,在一次游历中偶然发现这块“山环水绕、围而不塞、藏风得水”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从台州的黄岩迁徙到此,因居住在慧明寺前的名叫前童。明代大儒方孝孺曾两度在此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近代又成为两次民主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基地。辛亥革命时期,25岁的村民童保暄就担任浙江临时都督,是浙江废除帝制和反袁时的革命元勋;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一度是浙东行政公署所在地;解放战争,中共宁海县工委在此建立,是宁海的革命摇篮。近年来,前童又以其民居布局奇特、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而蜚声遐迩。白溪水缘渠入村挨户环流,家家连流水小桥,户户通卵石曲径。民宅、书院、祠堂各具风姿;老街、亭台、牌坊交相辉映,素有“浙东丽江”的美誉。还有千古名木、神奇药泉、《徐霞客游记》开篇地梁皇山等,为前童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景点介绍:
[鹿山] 鹿山高不过五十米,因形状像一只卧鹿而得名。鹿背是一个天然草坪,绿茵如毯,北面的参天古松就像是鹿角。鹿背上飞檐翘角的烈士亭是几年在二次革命中献身的烈士而设。站在山顶,明代大儒方孝孺命名的前童八景“塔峰晓日、鹿阜斜晖、双溪钩月、石镜寒泉、学士桥柳、孝女湖莲、梁山鹤唳、石泄龙吟”全都能看到。与鹿山遥遥相对的那座山叫塔山,唐时,塔山脚下有一村庄叫汪家坑,村里出有一位孝女叫汪娥,汪娥父亲死的很早,她就以纺织、耕作侍养母亲,并立誓不嫁。她母亲有个嗜好,喜欢喝塔山脚下湖里的水,于是汪娥每天挑水给她的母亲洗用。她母亲死后,汪娥照常提水供在母亲的牌位前。有一天,汪娥不小心掉进湖里淹死了。她死后,汪家坑的村民和惠明寺的僧人为了纪念孝女,也为了后人能学习孝女的品行,就在山上建了两座报恩塔,这就是塔山得名的由来。那湖也被取名叫孝女湖。在塔鹿两山之间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就是前童村。前童村建于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至今已将近800年的历史。全村两千多户人家,差不多一万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姓童。村之大,姓之纯,为江南罕见。那错落有致、环裹在新楼之中的就是建于明清时期、具有浙东儒乡风格、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据专家考证,这是浙东地区保存最完整、工艺最精致、规模最大的古民居群,并成为“国之瑰宝”。南边那如白练般贯穿东西的是碧水长流的白溪。“塔峰斜峙双华表,溪水周流一玉环”,就是眼前的写照。溪前那座山叫石镜山。峰峦间倒悬着一块巨大的石壁,冬天冰雪沥沥而下覆盖在上面光滑如镜,阳光之下金光四射,因此得名。元末明初,童氏先祖伯礼公为了开创前童教化,在石镜山下建造了一座书院叫石镜精舍,“聚六经群书数千百卷,俾子弟讲习其中,求治心修身之道。”并礼聘当时朝野闻名的大儒方孝孺在此执教授课。由于方孝孺勤于课教,所以当时一些名家子弟也纷纷慕名前来求学。方孝孺先生的《逊志斋集》中许多文章诗篇全写于此地。各位团友,接着请大家下山随我去感受一下文化古村的魅力吧! |